喜报 | 我校“设计狮”辅导员工作室获得工作优秀案例
近日,江西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公布江西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评选结果的通知》,经专家评审,我院祁廷中、管凌云、刘芳撰写的美育改革创新案例《工作室建设经验展示——工业与设计学院“设计狮”辅导员工作室》在本届江西省高校工作案例中荣获二等奖。
工作室建设成果展示
——工业与设计学院“设计狮”辅导员工作室
一、“设计狮”工作室简介和定位
“设计狮”辅导员工作室(2019年成立),隶属于江西某高职院校工业与设计学院。工作室成员现有10人,是由一群年轻的设计师组成的辅导员团队,平均年龄29岁,均为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以设计学为主。工作室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如何结合新时代学生特点,深化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全力以赴提升高职类院校思政工作质量。
图1-1 “设计狮”辅导员工作室图标
拍摄者:邱小建
二、“设计狮”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简介
祁廷中,中共党员,硕士,讲师,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国家高级平面设计师、中国室内设计师协会会员、江西省“双师型”教师。主持赣州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项,参与省级教改课题3项、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篇,将辅导员育人课程化实践融入“红色走读”“微团课”“暑期三下乡”等比赛活动,获国家级荣誉5项,省级以上荣誉11项。
三、“设计狮”辅导员工作室特色品牌
大学生文化活动“一院一品”品牌建设——九维体系构建“设计+”网络实践育人品牌。该品牌模式充分利用学院公众号、视频号平台展现学院良好风貌,宣传学院特色活动,以多元的创作思路传播学院文化,引发更多学生对学院一院一品活动的关注度,自主的加入到学院一院一品文化的建设中。学院一直注重做有温度,有深度,有亮度,有广度的九维体系构建“设计+”网络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创立栏目,创新板块,创意互动,创造特色,争做“四有”媒体,打造“四创”品牌。
图3-1 九维体系构建“设计+”网络实践育人模式
四、工作室的建设内容
(一)高契合度的优势资源嵌入
工作室成员创作的网络思政作品曾获得全国第二届职业院校红色故事大赛一等奖、江西省“微团课”大赛一等奖、江西省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江西省高校“红色走读”大赛三等奖、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三等奖等荣誉二十余项。工作室成员主持或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辅导员专项课题《地方高校优秀铺导员的内在特质及培育机制研究》等省级以上研究课题十余项。工作室成员还荣获了江西省优秀博客奖和优秀博文奖等。
图4-1 “设计狮”工作室辅导员获奖情况
(二)高认同度的红色队伍聚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优秀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教育教学更好融合,工业与设计学院辅导员工作室创建“红色班级”育人品牌,将各班命名为“向阳班”、“赤竹班”、“旭日班”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工作室辅导员深入红色班级,定期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为了实现思想引领全覆盖,运用领读、领学、领唱“三领模式”,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
图4-2 “设计狮”工作室红色班级开展红色活动
(三)多维度的工作室自我评价
辅导员工作室强化自我监督、自我评价,通过基础建设维度(场地建设、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建设等)、特色工作维度(可操作性、可借鉴性等)、社会响应维度(新闻宣传、学生评价)、团队建设维度(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获奖成果)进行自查自纠,督促工作室成员调整阶段性目标、阶段性规划。
五、工作室的建设成效
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有效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红色基因植入“课堂”“实践”“网络”三个载体,构建“三维一体”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发挥三者的紧密联系和良性互动,将赣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达成入心入脑的总体要求。
(一)坚定青年理想信念,丰富红色文化育人实践
“设计狮”工作室深入到赣南十八县开展红色文化交流活动,多次带领学生骨干赴于都、瑞金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团队成员多次参加全国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专题研修、普通高校辅导员专题研修等各类培训,组织大学生参观赣南烈士纪念堂、瑞金红井旧址区、瑞金二苏大会址、瑞金叶坪旧址区以及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等地,访谈20余位老战士和革命后代,整理红色家书、红色故事30余篇,大力开展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红色故事交流会”“我身边的革命英雄”“家国永念:清明祭英烈”等主题党日活动,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学习教育活动26场次,参加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1100余人次。围绕“学习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工业与设计学院“三叶草”志愿服务队荣获“优秀文字团队”“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通讯员”荣誉。
(二)开展课题项目研究,提升团队科研能力
近三年,团队成员在国家级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十余项。工作室成员荣获江西省最美辅导员,工作室成员指导学生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如全国大学生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挑战赛”、平面设计大赛等等。团队成员赴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南昌工程学院等校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论坛;工作室成员连续两年在江西省微团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三)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增进党史学习教育效果
在校史馆讲述百年校史的红色基因传承,带领入党积极分子看望红军老兵。团队成员带领“三叶草”志愿实践队赴于都、瑞金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成果遴选活动中,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工业与设计学院“三叶草”志愿服务队荣获“优秀文字团队”“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通讯员”荣誉。
(四)建设网络传播平台,拓展红色文化基因传播渠道
探讨红色文化故事融入到教育教学、文化传承、媒介宣传,将红色基因传承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结合工业与设计学院设计类专业优势,带领实践队学生自导自演自剪红色故事视频,创作于都、瑞金红色地标模型设计。组织开展全校“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好青年”短视频征集活动,共收集原创作品130余份。创构“种子花开之大学生成长”微信公众号,利用抖音等媒介宣传红色短视频,促进教学和研究成果转化,开拓赣南苏区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途径。
六、工作室的建设经验
(一)萃取红色基因,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
收集赣南苏区红色故事资料,做好口述红色历史的整理工作,丰富和完善革命斗争历史,运用现代传媒媒介,将红色故事以生动的形式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
红色文化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支持。工作室成员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积极申报红色文化研究课题,完善红色基因传承的理论体系。
(三)发挥红色文化优势,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功能
分析当前高校的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文化培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掌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情况,引导大学生学习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精神,感悟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
(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
将学生创作的网络文章、动漫、短视频作品等成果加以固化,建立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红色文化教学实践成果,加强媒体的日常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机制。
七、工作室建设的创新点
“设计狮”辅导员工作室以四心服务,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工作室建设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个相结合。
(一)思想教育与红色文化弘扬相结合
将赣南苏区文化资源与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加强地域文化研习熏陶。将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以身边的历史史实和革命人物教育大学生,传承发展红色文化,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让理想信念教育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二)思想进步与创新能力培育相结合
青年学生不仅要有理想有担当,还要有过硬本领,工作室发挥所在学院师资力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与知识技能提升相结合,把提升青的专业素养放在重要位置。教工党支部教师为学生日常学习、考试、专升本提供专业指导,开展小说、剧本、演讲等文学创作活动,突出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文字表达能力训练、文化传播能力训练等方面的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
(三)思想引导与校园文化营造相结合
利用微信、QQ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创设红色文化宣讲和革命历史爱好者社团,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社团建设。宣传推介大学生红色文化活动,在学院学校官方网站、中国青年网等媒体发表新闻稿件,在江西教育网等省级媒体推介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成效。选树优秀大学生先进典型,塑造时代新人良好形象,大力宣传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成果,扩大正面积极的社会影响。
八、工作室建设的下一步方向和目标
(一)建设青年辅导员成长基地
在后续工作室建设中,承担每年度校级新进辅导员培训工作以及青年辅导员成长路径规划;打造工作室名讲师,参与省内各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同时鼓励辅导员参加全省辅导员大赛。
(二)开展思政热点难点课题研究
工作室围绕思想政治工作热点、痛点,开展“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学风建设”“党团和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危机应对”“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理论、实践研究,在在后续工作室建设中,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省厅级以上课题,并不断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发表更多论文。
(三)形成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合力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研究,将辅导员的实践经验与专业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水平相结合,打造协同育人格局,辅导员也能走进思政课堂,思政老师也可以当青年学生“生活中的老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