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新法制报】再不用微博微信就要落伍了!

发布时间:2013-11-19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微观察 “欢歌”微信提醒:“学院辅导员工作站已经在15栋学生宿舍楼落户了,有困惑可以直接去工作站找老师噢。”
    10月28日一大早,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012级学生刘升康就通过微信收到了来自“欢歌”的一条提醒。“每天收‘欢歌’的微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刘升康说,“读‘欢歌’微信可以了解到很多实用的信息,如学院通知、学习注意事项、天气预报等。”和刘升康一样,该校旅游与外语学院700多名师生最近一个月每天都能收到“欢歌”的微信。
    “欢歌”是谁?“‘欢歌’是我们学院院长卢欢庆的网络昵称。”该校运营官方微博的负责人介绍说。今年40岁的卢欢庆是旅游与外语学院院长,此前他并不会操作微博、微信。“时代不同了,与现代学生沟通交流,再不会用微博微信思想就要落伍了!。”卢欢庆介绍说,他发现学院有超过90%以上的学生在用微信、微博,网络用语、网络思维已经成为他们的惯性。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无代沟的交流,该学院决定在领导和中老年教师中开展“向学生学新时尚”的活动,学习用微博、微信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如今,该运用新媒体与学生沟通在该校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各有关部门和领导近期纷纷开通了微博、微信。该校分别在新浪和腾讯网开通了官方微博,粉丝量均在2500以上,微信公众平台也即将开通;副校长廖忠明的新浪实名微博粉丝超过3000个、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民牌记者”的粉丝超过了12000个;这些微博每天都会更新,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该校运营官方微博的负责人介绍,近期学校还将通过开展微博、微信大赛,评选“微博、微信达人”。“通过新媒体我们可以倾听师生意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卢欢庆说。
    数字化生活已经改变了校园信息交流方式,新媒体在校园的运用与普及,已成为连接师生的纽带、服务师生的平台。而这也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紧跟大学生思维的脚步,用好新媒体的沟通方式,能有效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文/沈林赵理阳 记者罗娜)
分享到:
【打印正文】
点击展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