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学院新闻>详细内容

学院新闻

“秘自然匠心 传非遗魅力” ——旅游与外语学院学子带领赣州第二中学学生开启环院研学之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5-31 18:00:39 浏览次数: 【字体:

力行求真知,研学阔视野。5月30日,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6名学生志愿者,在朱淑靖老师的指导下,化身“校园文化解码者”,带领来自赣州第二中学的170名学子开启了一场融合生态探索、文化传承与生命教育的沉浸式研学之旅。志愿者们以专业的态度和能力,将这座依山而建、蕴含丰富资源的校园,转化为一本可供触摸、聆听与体验的立体教科书,为校园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功能的拓展提供了有效载体。

在匠心亭前,志愿者手持便携式扩音器,将建筑美学与育人理念娓娓道来。研学队伍穿行于校园主轴,生态湖波光粼粼处,志愿者以水体生态链为切入点,解析人工湿地净化原理;立雪亭青松掩映下,“程门立雪”的典故被赋予新时代尊师重学的现实意义。通过“即景授课”,志愿者将沿途的香樟、杜鹃、鸢尾等植物的习性与药用价值娓娓道来。旅游管理专业学子们精准把控讲解节奏,运用情景问答、实物触摸等互动技巧,使寻常校园景观焕发出深厚的文化张力和知识魅力,充分展现了其课程实训中锤炼的线路设计、文化阐释与现场导览能力。

步入生态科技馆,近200件珍稀动植物标本与全息投影技术构建出微型生态宇宙。志愿者引导学员们俯身观察赣南特有树种“南方红豆杉”的叶片脉络,对比云豹与金猫的头骨结构差异。"这只白鹤标本,是去年师生在章江湿地巡护时发现的受伤个体,虽全力救治仍不幸离世。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志愿者哽咽的讲述,让标本背后的守护故事直击心灵。

研学团走进动物救援站,学员们透过网栏,安静记录环尾狐猴的社群行为。志愿者结合真实救援案例,阐释学院“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运作机制与社会价值。

研学团走进产教楼,压花制作教室与刨花工艺教室早已备好材料。在压花课堂中,志愿者细致指导同学们排列花瓣、覆膜压制,完成“自然书签”;刨花工艺课堂中,志愿者协助老师维持秩序,为同学们示范教学。在这两节手工课堂中,志愿者们见证了同学们在传统手工艺学习中收获的成长与成就感。

“哥哥姐姐们像行走的‘百科全书’连石头缝里的小草都能讲出三个故事!我最爱生态馆的蝴蝶标本,原来它们翅膀上的鳞片是温度调节器!”来自一位同学的感言,道出了活动的沉浸式魅力。志愿讲解员罗佳音深有感触:从踩点备课到现场控场,我们真正体会了“旅游+教育”的跨界价值。朱淑靖老师在培训中强调:“讲解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价值引导”,这句话在孩子们发光的眼神里得到了印证。

本次研学活动以校园为画布,以专业为笔墨,绘就了一幅“人、文、景、情”交融的教育图景。旅游与外语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知识的广度,用语言传递文化的温度,践行知行合一,让每一次驻足都成为思想的启蒙,让每一次出发都闪耀着成长的光芒。

0858e0ed291e4206abc63bfc28d9eda6.pnge161152888ca415e8ade65a6539f6f38.png

695574f107704c22bdd8743281b8280c.png30ca6445949f4cf0a149c20c52793a6a.png

e3d75efd356d4779a8462b35d8835a01.png5ba4b1d6ec5f41a786f8a641e98cab4a.png



 图文|罗佳音

编辑|邓慧妍

初审|彭杰

复审|曾慧

终审|罗媛

终审:旅游与外语学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