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产教融合共同体>数字林草共同体>详细内容

数字林草共同体

2025年林草行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全国数字林草产教融合共同体秘书处 发布时间:2025-03-07 09:50:1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是绿色富民产业,对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年碳汇量达12亿吨以上,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数据来源于中国政府网]。我国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空间生态产品总价值量为每年28.58万亿元人民币[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9.6%[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和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林产品的最大贸易、生产和消费大国,直接从事林业产业的就业人口达6000万。林业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与生物产业、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五个领域密切相关。江西是林业大省,森林覆盖率达63.35%[数据来源于江西省林业局],森林面积1.55亿亩,活立木蓄积量70979.6万立方米。2024年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8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二)我国林业行业发展现状

21 世纪以来,人类正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不断发展,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林地面积28412.59万公顷(426188.82万亩)。草地面积26453.01万公顷(396795.21万亩)。近年来,中国林草发展的成就巨大,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实现了多样化改革,木材加工、林机制造、林产化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林业实力不断增强。森林旅游、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经济林、竹产业等非林非木新兴产业也已经崛起;林草科技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相关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但由于中国的人工造林面积很大,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差,林业服务生态建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林草行业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厚重底色,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江西重点做好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三篇文章”,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当前现代林业产业呈现生态保护手段智慧化、环境修复措施绿色化、资源保护利用融合化趋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林草系统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为建设生态文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阶段。大规模国土绿化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将成为自然保护地体系主体,草原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受到高度重视、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继续强化、防沙治沙科学推进、林草产业扶贫富农志在必行、强化林草资源监督管理、构建森林草原防火灭火一体化体系、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常抓不懈、通过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评估加强林草支撑体系、实施区域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1)保护手段智慧化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且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江西是南方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是筑牢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生态安全的坚实后盾,彰显出无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传统森林生态保护效率低下,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生态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应用无人机、卫星遥感先进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森林环境采集数据,智能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并控制森林火灾,利用林业大数据完善林业管理政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森林保护的面貌。

2)修复措施绿色化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指出,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其土地面积的27.56%,全国人为扰动地块水土流失发生率47.79%。国家林草局官网数据显示,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实施了37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截至2022年底,江西有10523座废弃矿山需要生态修复及后续监测与维护数据来源于江西省人民政府官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应融入各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要科学规划国土绿化行动,加大对草原、湿地、矿山等自然生态的保护修复力度,综合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等问题。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指出,鼓励采用生态措施进行保护修复。生态修复中植物选育、新型修复材料与技术、生态修复工艺改良,以及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应用等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相关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稳定性。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校企双方在利益分配、合作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林业行业涉及领域广泛,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产业需求存在差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存在一定难度。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实际产业需求仍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东部地区和一些林业资源丰富的省份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相对较为先进,而中西部部分地区则相对滞后。这种区域不平衡影响了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整体发展效果,也对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提出了挑战。

 

终审:林业学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